• 中机建(上海)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

最新动态

新时代·国机劳模|杨纪文:择一事终一生,修炼劳模工匠的“三大秘笈”

致敬榜样 

图片

“择一事终一生”——杨纪文


杨纪文,曾获西安市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工匠人才、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、陕西产业工匠人才、西安市职业技术带头人、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、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。现任中国三安劳务公司施工队长。

图片
图片

“模板安装的质量,特别牢固和特别松的时候,大家都能一眼看出来,最难和最考水平的就是刚好处在‘临界点’程度的时候,所以测量必须精准。”见到杨纪文的时候,他正手拿标尺,架着那副已经有些陈旧了的黑边眼镜,身穿着沾满灰尘的工装在现场忙碌着,只有工作间隙能说上几句话。这样忙碌的工作,他已经坚持了35年,期间累计参加公司重点项目建设几十余项,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。从业30多年来,从一名青工成长为一名高技技师,成为“工匠人才”“国机劳模”,杨纪文有他独到的“修炼秘笈”。

秘笈一:做一名“学生”,勇于创新

1986年,杨纪文进入中国三安(原机械部第三安装公司),从装配车间的普通钳工做起,练习看图划线、打孔攻丝、修型装配。钳工实习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,杨纪文把学习中的苦和累当作考验意志、锻炼自己的最好方式。在操作过程中,他的手一次次被磨破,但他默默地缠上纱布继续工作。师傅有时让他去歇歇,他总是笑着说:“没事,我年轻,有的是力气!”

经过15年的沉淀,杨纪文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,终于脱颖而出,成为了沙钢集团热轧钢厂检修项目的一名施工班长。十年的设备检修工作中,他时刻以业主利益为重点,积极创新改造,为项目的节能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:通过优化设计,将炉门更换周期从每月两次延至半年一次,3台加热炉每年为业主节省维修费达700万元;通过在精轧压缩空气总管出口增设零水分干燥器,有效减少了传感器故障频率,每年为业主节约生产成本329万元,减少停产年损失439万元,为业主解决了很大的困难,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。

2019年,杨纪文在榆林银河电厂改造项目中他担任引风机班长,需拆除、增容后安装4台1000kw引风机机组,单台重约16吨,杨纪文专门为此设计加工了一批专用卡具及垫片,使效率提升近50%,将原本两个月的工期成功缩短至32天,获得了业主的认可和称赞。

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,因此现场但凡遇到瓶颈、难题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“有两下子”的杨纪文,好像不管什么问题到他那都能迎刃而解。

秘笈二:做一名“斗士”,越挫越勇

2015年,杨纪文参与了杭州机场顺丰快件分拣系统安装项目,由于公司是第一次承接该领域的项目,因此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应对。杨纪文接到任务后,立即仔细研究了所有图纸,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。施工过程中,因图纸设计错误,输送小车的钢结构和车间结构主梁发生冲突,为了不耽误工期,他一边和设计方沟通协商解决方案,一边安排人员结合现场实际进行设计变更,将原本需要七天才能解决的问题,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设计及施工,避免了误工和材料的浪费,获得了业主的信任,将原本300余万的合同增项到近800万,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效益。

2016年,杨纪文被派往西门子广州白云机场扩建工程项目。工程初期地面都是沙石和泥浆,根本无法在地面上放线定位,于是他想出了用红外线扫描仪在天花板上放线定位的办法,并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大家示范讲解,指导班组人员进行基础放线,最终提前完成了在业主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,保证了钢构设备基础的安装节点时间,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打开了良好的局面。在钢结构吊顶基础板的安装中,要在一整块锚板上打四个孔来安装,按照原施工方法,钢结构共有7000多个孔洞吊装点,安装进度将十分缓慢。为了提高工效,加快进度,他大胆进行尝试创新,将锚板平均分割成4块,方便锚板和楼板小孔洞的对应,这样既保证设计载重,又大大提高了安装的效率,使班组的平均日完成的工作量由6块提高到10块以上,最终工期提前了近20天,节约工机具成本30余万元,为后续顺利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甲方的项目主管赞叹不已,特为项目部送来了表扬信。“当我看见自己琢磨的东西能在工程建设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,我很欣慰,也很有成就感。”杨纪文开心地说。

秘笈三:做一名“老师”,传承匠心

在工作上取得的一系列成绩,让杨纪文成了普通职工眼中的“创新达人”和“技术能手”,也极大地拉近了普通职工和“高大上”的创新工作之间的距离。杨纪文十分注重青年同志的成长,作为公司多年的职业技术带头人,他经常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生的设备故障问题,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,把一些概念知识结合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上来,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,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同事,使他们能够少走弯路、快速成长。几年来,他所带的徒弟已达20多人,有的已经能独挑大梁,成为公司的骨干人才,为公司的人才储备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“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,如果非要说和‘工匠’有啥关系,我认为我只能算‘工匠’里面的‘工’。其实,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劳模和工匠。”杨纪文坦言道,“但是既然身为工匠和劳模,就应该把该有的责任和义务扛起来,尽我所能培养出更多人。”

“我们已经进入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,现在的客户对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,很多产品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,需要我们去设计、去创造,在创新的同时,还要把以前的产品进行提升、改造,让工艺更实用,操作更简便。”杨纪文希望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人才,组成一支能力过硬的队伍,让技术更趋成熟、稳定,把企业推向更高的平台。

这就是杨纪文,一位普通的“工”人,敬业乐业,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,积极创新,只为了能做出更多更实用的器具来服务工程建设;一位真正的“匠”人,初心不改,脚步未停,永葆工人本色,用精益求精的态度,以匠心诲人,把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。